根据市文明办和市教育局文件精神,我校积极开展“我们的节日•端午——家国情怀、爱国精神”主题文化活动,放假回家后积极参与家乡的端午节活动,了解端午节习俗。同学们热情满涨,纷纷将自己的收获带回学校与小伙伴们分享。
同学们带来的特色粽子:
除了好吃的粽子,同学们还用文字互相分享了家乡的端午节。
家乡的端午节
1606班 刘洁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每次念起长诗《离骚》中的这名句,我就会想起那位因劝说楚怀王失败而抱石自沉汨罗江的悲壮爱国诗人——屈原。中华民族的端午节,正是为了纪念屈原而设立的。一年一度的端午节又来了,来和我一起走进家乡的端午节吧。
在我的家乡,端午节有吃粽子、吃蚕豆、插艾叶、洒端阳水、洗端阳澡和喝雄黄酒的风俗,部分地区还有赛龙舟的活动。端午节前一天的下午,各家各户要在门窗上插艾叶和菖蒲。知道为什么要插艾叶吗?因为到端午节的时候,正是夏季传染病开始抬头的时候。把艾叶插在门窗上,利用其挥发的芳香气味洁净空气,驱赶蚊蝇,驱瘟除邪,以达到防病目的。
然而这一切习俗中最最重要的就是吃粽子,大人说,不吃粽子一定是过了个假的端午节。说起吃粽子,自然的,有包才有吃。包粽子其实也很简单。首先,用新鲜的竹叶来缚棕,把配料依次放进去,注意在放的时候要均匀,不然煮熟之后所有的一些配料就会挤到一起,影响口感。放完配料之后,要用树藤把它给捆起来,捆完树藤之后,粽子就包好了。粽子一般分两种口味——咸粽和甜粽。甜粽子里有莲蓉、豆沙、栗蓉、枣泥;咸的呢,就是有咸肉、烧鸡、蛋黄、干贝、冬菇、绿豆等材料。包好的粽子放在一个锅里煮,等粽子熟了以后,会闻到淡淡的竹叶香,清香四溢,弥漫整个厨房……解开扎藤,剥开粽子叶,甜粽子里藏着红红的粽子肉,咸粽子里白白的粽肉都升腾着蒸汽,散发着一种特有的蒸棕香。两个粽子用盘子放在一起,活像两颗亮晶晶的红白宝石,糯米在灯光下晶莹透亮,散发着撩人扑鼻的浓郁糯米香,真是棒极了!最最爱吃甜食的我深爱的还是枣红般的甜粽子。每次家里包了粽子,总要送亲戚朋友一些,一来是为了和亲戚分享这份美味,二来是为了联络感情。瞧!一个小小的粽子还能充当感情的桥梁呢!
到了晚上吃饭的时候,大人还会用雄黄掺在小孩子的额头上写个“王”字,为的是驱魔辟邪,还可以防虫叮蛇咬。老人们还会鼓励大家包括小孩都要喝上一杯雄黄酒,说是走到那里都不怕蛇了。看了《新白娘子传奇》后,我觉得还是具有一定科学道理的。端午节的第二天,一些地方还会举行赛龙舟比赛,场面非常的热闹隆重,打鼓声声震云天,鞭炮也喜庆的响着,参赛的人都费力的划着浆,其他人就在岸上兴奋的喊着加油,其实大家心里都知道,谁赢都不重要,开心才最重要,所以不管是谁赢了,大家都会聚在一起为他们欢呼!
端午节,一个热闹的节日,一个蕴含着丰富民俗文化的节日。我爱家乡的端午节!
五月端午风情浓
高一(7)班 唐依霖
“五月五,是端午,赛龙舟,敲锣鼓……”一首儿歌,偶然重闻,轻轻咀嚼,口齿间便盈满清新的棕香和草药的芬芳。当然了,作为我国重要传统节日,端午节有着深厚的文化底蕴和历史内涵,亦在不断传承中形成具有区域特征民族色彩的节日风俗。柳州的端午日,各处萦绕着节日气氛。
各个菜市场人头攒动,人们忙着置备物事过端午。四下里皆闻各式如笼中鸡鸭走着挤着骚动着此起彼伏呼号之声,水箱中鱼尾簁簁声,菜刀上下劳作的锵锵声,吆喝声,问价声,装进口袋沙沙的响声,秤盘叮当的碰撞声,间或依稀的几声车铃,混杂着,熙熙攘攘,好不热闹。那些卖粽子的摊位格外热门,抢手的往往须提前一个多礼拜预定。一声吆喝,锅盖在馋馋注视中揭起,浓郁的白烟一下子腾起来,散开去,一股浓郁的箬叶清香滚烫鲜活地涌来,盈满鼻息,撩得人食指大动。进进出出菜场的手中车里满是各色食材草药,再经由妙手,不知将变成一桌桌如何的佳节美宴。更有菖蒲、桃枝、柚子枝、苦捻子叶、乌桕叶、五色花、艾草、蚂蚱刺、两面针、千里光等等草药,大筐大筐堆在竹挑篮里,满当当排上半条街,竟也不须叫卖,自有人围了上去买。向卖者一问,白发苍苍的老人眼睛一亮,如数家珍,他笑言:“端午百草都是药的啵。”这种种皆是时令草药,各有功效,可煮凉茶或煎了水沐浴,或悬挂于门前,以起强身祈福之用。
我们家每年端午都是要包粽子的,外公端出大盆大盆的五花肉、板栗、绿豆、糯米等等,还有箬叶、彩绳,大人们手脚麻利,宛有仰手接飞猱之神技,不多时,一个个饱满漂亮的三角粽跃然眼前,在期待中经由滚水洗礼将变成催人食欲的节日美味。孩童的我们惦念着满口留香的美味,忍不住学着样子抓起箬叶包起来,怎奈不通其中关窍,又是漏馅又是丑丑的,大人便笑着拉过我们,手把手的教,欢声笑语,其乐融融。再看看朋友圈、空间里,纷纷是刷屏的小凉粽、红豆猪肉粽、板栗猪肉粽、枕头粽、三角粽、宝塔粽,还有用茅叶挂成一串的,老少合作,全家齐动手,真是美好温馨。
赛龙舟是端午节一大看点,拥碧澈江水之得天独厚地理环境的柳州,特别是三江、融水,更是准备得如火如荼。漫江碧透,红的黄的龙舟如火,健壮的船手蓄势待发,岸旁围满了观战的群众。鼓声喧天,呼声震耳,一出绿水青山龙舟争渡的速度激情大戏牵动观众的目光,大家为猛士们喝彩着,又纷纷猜测桂冠将花落谁家,十分有趣。
还有的如给孩子挂蛋袋、雄黄酒写王字、帖午叶符、吃咸蛋,悬香囊、挂艾草等等,长辈们在忙碌之余教我们唱端午歌谣,为我们讲述上古端午祭神,屈原投汨罗江、孝女曹娥投江寻父等故事,传统文化便在小小的心灵根植下来。
五月五,是端阳,风俗趣,迎庆忙,民俗美,箬叶香,传统文化滋味长。
端午记忆
1605班杜欣慧家长
又是一年端午至,粽叶的清香把我带回到那儿时的记忆之中。
端午节一到,包粽子是少不了的大事,父亲将糯米、粽叶等物品购入家中,母亲全权操持。我和姐妹们帮着母亲淘米、浸泡,接着是一片一片地洗净那翠绿色的粽叶,再一摞一摞地码好,放入水中,待一切备好后,便开始包粽子,一边还说点家常话。
在包粽子之前父亲烧一些干了的细嫩稻草,把烧了的灰烬捣碎,去杂,再将灰烬粉末拌糯米,将洗好的粽叶包起来,再用稻草捆绑,一个个圆似的小拳头长若筷子的粽子就包成了,工序说简单,其实也不简单,米包的多,或者捆绑太紧,煮出来的粽子就不好看,甚至会裂开。包好的粽子,要将粽子放入土灶的大锅里,水要多放着,要将粽子全部淹没,放少的话还得添水,烧的柴禾也要选上等的,那样煮起来不费时间,吃起来味道才纯正。
如今商店里有各式各样精美的粽子,但我觉得还是自己家包的粽子最好吃。那种家的味道,是无法比拟的。
端午在儿时的记忆中,可不仅仅是家家挂艾草,插菖蒲,蒸粽子,煮鸡蛋。更有趣的是孩子们能戴饰物,系彩丝,看龙舟。每年过端午,政府与民间也都会组织龙舟赛。那天,码头上人头攒动,彩旗飘扬,大人呼,孩子闹。但最引人注目的还是合并那几条龙舟:之间每条船都作龙的打扮,船头装扮有龙头,船尾站着一位手持鼓槌的威武汉子,其面前都放着一面用来鼓气助威的大鼓。船身上坐着十位手持船桨而蓄势待发的水手。每条船都披红挂彩。但各船水手穿的衣服颜色与式样不尽相同,以作区分。水上水下,情景动人,别具情趣。但听一声锣响,数条龙舟竞相向前争渡。顿时,鼓声雷鸣,吼声震天,欢呼声与叫喊声连成一片……
现在,端午节的节日味道淡了,但是每次在梦中我还想起南方泛舟江上嬉戏或赛龙舟的欢乐回忆。想起妈妈在手腕上给我戴花绳的温馨画面。如今,在电视新闻里看到龙舟大赛的欢腾场面,还是让我激动不已。等待着放学女儿归家,向她讲述关于几千年前屈原的故事,我相信:女儿在品尝着粽子时,脸上一定会挂满笑容。
这年的端午
1613班吴朵朵
从很久以前开始,人们就不进行向河里投粽子这种浪费粮食的行为了。端午节演变成了一家团圆,享受美味的好日子。
端午节是我国两千多年的旧习俗,每到这天,家家户户都悬钟馗像,挂艾叶菖蒲,赛龙舟,吃粽子,饮雄黄酒,游百病,佩香囊。我们家向来最注重的就是吃粽子这一习俗,粽子的美味令人神往,尤其是自家的粽子!
这天,一切准备就绪后,我学着母亲的模样,先拿两片包粽子的粽叶,弄成像勺子一样,把糯米用勺子舀进去,但粽米不能太满,一些肉或者红枣之类的材料放在糯米中,然后把糯米包起来,再用绳子系好。这样一个粽子就做好了。一次次的摸索过后,粽子的形状越来越好看,变得棱角分明。最后把包好的粽子一股脑全放进锅里蒸,期待着粽子熟后浓浓的粽香。
等待中,我觉得粽子真是一个有意思的小东西,只需用那么几张箬竹叶包着,蒸煮一番,就能让整个屋子弥漫着淡淡的清香。熟后,打开粽子的箬竹叶,香味就更浓郁了,扑面而来。方锥四角形的粽子,呈碧绿碧绿的颜色。
解开扎藤,剥开粽叶,甜粽子里藏着红色的粽肉,咸粽子里白白的粽肉都升腾着蒸汽,散发着特有的粽香。两粽子用盘子放在一起,活像两颗亮晶晶的红宝石。糯米在灯光下晶莹剔透,撩人的粽香刺激着我的味蕾。
我慢慢品尝着粽子,糯米又粘又软,猪肉嚼劲十足。不知怎的,每次吃粽子都会有一种感觉,满口喷香的糯米,在氤氲的香气中,仿佛升腾起成败英雄不灭的屈原,自己也仿佛回到了失落千年的楚国。不禁对靳尚、张仪与郑袖的卑鄙无耻嗤之以鼻,为屈原的气节所折服。何为英雄?生死契阔,气吞山河?金戈铁马,仰天长啸?都不是,而是敢于为国献躯,怀抱石头纵身跳江的爱国情怀。隐隐的,似乎可见屈原将那无尽的沉沦抛进滚滚汨罗江,只有那涓涓细水重复着永不改变的晨昏。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你的心胸可吞明,可囊星汉。整个王朝因你而美丽!折断柳条留不住的,是你追寻真理的脚步。
在这样一个其乐融融的日子里,一家人围坐在饭桌旁,一同吃着美味的肉粽,欢度节日所带来的喜悦之情。端午节流露出的是地道的家乡情,是一种古老的传统,是对诗人屈原爱国精神的钦佩。
端 午
高二2班:翚晓豪
五月初五,不自觉地想起了粽子,龙舟,粽子总在期盼的蒸笼中,龙舟总在欢呼两岸的清水上,任岁月流转也转不动人们的热情。当然,同在的,是那千秋万代都忘不了的汨罗江下沉睡的屈原。
香草美人,一代忠臣,求路抗佞,终远朝野,只身扑下汨罗江,一尺尺沉下暗涌的江水,想象他紧握双拳,泪隔潮水,蒙冤诉终,千古忠心,伴随着深渊下的亡灵,渐行渐远。
但回归现实,或许并没有想象中的那么复杂,或许只是他抑郁悲愤情难以堪,“一失足成千古恨。”因而对于端午,不必过于沉闷,自然便是最好。
说起端午,亲临端午,纵然有万种感受,都是熟悉的。小时候的端午,是盘坐在大人身旁,任她们扇过阵阵荷叶清香,一层一层地卷,给一粒粒米饭打上地铺,撒几撮绿豆,加上块鲜肉,细细地粘贴,密密地缝合,扎起捆草,由小孩们小心翼翼地捧宝似的起放到蒸笼里,便开始等,烧掉那儿时一把抓一把抓的煎熬时光,都掉在口水里,落在梦里。长大些后,知道了河岸上还有热闹的人群,等着那一艘艘龙船和船头仰天大吼的壮汉从远处拐角闪现,那是呐喊的岁月,蒸腾在水上,回响在记忆的年轮里。
后来,忙碌的生活冲淡了节日的喜庆,噢,不能说喜庆,因为在书上知道端午要说“端午平安”而非“端午快乐”。不知深浅,却在不知不觉中感到为自己的“满腹经纶”偷笑。然而那是通常,而绝非今年。偶然回家,注意到母亲包起了从未摸过的粽子,细致地想儿时编制竹筐一般。看着不解,于是问,母亲只是笑了笑,说,久不给你过端午了,带些去,不知道包不包的好。当妈陪你在学校过节吧。
不知怎的鼻子一酸,眼泪差点出来了又不得不挤回去。许多年都是自己在过,与同学吃零食的端午,从来没碰过粽子的17岁少年,与家人过得端午不过10次,惭惭的,不知道说什么。
珍惜端午吧,给自己放个假,给节日留个念想,不去为过传统而自己为难自己,五月初五,节日平安。
粽香佳节忆屈原
高二(3)班 赖频频
浓浓粽香扑面来,糯糯美味舌尖绕,一个闪着油光,浸着竹叶清香的糯米棕总是人们对端午节的第一印象,除此之外还有赛龙舟,挂艾叶等习俗千百年来一直被沿袭下来,它们代表着人们对传统端午佳节的尊重,更是对伟大屈原的怀念。
屈原,他是伟大的词人,开创了“楚辞”,在文学方面的造诣让人敬佩,他的《离骚》就是“骚体”的代表,对后世产生深远影响。屈原的创作在相当程度上显示了情感的解放,从而造成了全新的、富有生气和强大感染力的诗歌风格。由于这种情感表达的需要,就不能满足于平实的写作手法,而需要大量借用楚地的神话材料,用绮丽的幻想,是诗歌的境界大为扩展,显示恢弘瑰丽的特征。这为中国古典诗歌的创作,开辟出一条新的道路。后代的个性和情感强烈的诗人,如李白、李贺等,都从中受到极大的启发。他还是一个爱国臣子,拥有一颗高洁之心,爱民之心,赤子之心,却被污浊现实和流言蜚语阻挡住了报国之步伐,屈原虽遭谗被疏,甚至被流放,但他始终以祖国的兴亡、人民的疾苦为念,希望楚王幡然悔悟,奋发图强,做个中兴之主。他明知忠贞耿直会招致祸患,但却始终“忍而不能舍也”;他明知自己面临着许许多多的危险,在“楚材晋用”的时代完全可以去别国寻求出路,但他却始终不肯离开楚国半步。表现了他对祖国的无限忠诚及其“可与日月争光”的人格与意志。秦将白起攻破楚都郢后,在极度苦闷、完全绝望的心情下,于农历五月五日投汨罗江自尽了。
斯人已逝,但他影响深远,人们通过各种方式来纪念他。据传说,屈原投江后,江上的渔夫和岸上的百姓,都纷纷来到江上,奋力打捞屈原的尸体,纷纷拿来了粽子、鸡蛋投入江中,有此郎中还把雄黄酒倒入汪中,以便药昏蛟龙水兽,使屈原大夫尸体免遭伤害。从此以后,每年端午节,家家户户都煮糯米饭或蒸粽子,除了家人自己品尝外,还要将部分粽子投入江中,以祭祀屈原。人们为了防止鱼将粽子吃掉,就用竹筒盛装糯米饭掷进江里,后来渐渐用方便简单的粽叶包米代替竹筒。广西人包粽子,也沿袭了这一习俗。人们还通过赛龙舟来纪念,有“大众舟齐出发,赶往丞救屈原。”及“一呐喊鼓乐吓退蛟龙。”等说法。五月初五是九毒之首,所以这一天还流传了许多驱邪、消毒和避疫的特殊习俗如插蒲子艾叶、喝雄黄酒、祭五瘟使者等.
伟大的屈原两千多年来在历史的长河中永垂不朽。1953年,屈原逝世2230周年之际,世界和平理事会通过决议,确定屈原为当年纪念的世界四大文化名人之一。我们也将一直心怀敬意,将屈原的爱国精神传承下去。
家乡的端午节
2015级 陆梓斌
又是一年农历的五月初五,家家户户忙忙碌碌,家里充满了棕叶的绿色和粽子的香味,这就是端午节。
“端”字有初始厨师的意思,因此端午就是初五。而按照历法五月正是午月,因此端午也就渐渐演变成了端午。这就是它名字的由来。
关于端午节的由来,说法甚多,诸如:纪念屈原;纪念伍子胥;纪念曹娥;起源于三代夏至节说等。以上各种说法各各有渊源。据学者闻一多先生的《端午考》和《端午的历史教育》列举的百条古记载及考古证据,端午的起源是中国古代南方吴越民族举行图腾祭的节日,比屈原早。但千百年来,屈原的爱国精神和感人诗词已广泛地深入人心,故人们“惜而哀之,世论其词,以相传焉“,因此,纪念屈原的说法影响最深最广,占据了主流地位。在民俗文化领域,中国民众把端午节的龙舟竞渡和吃粽子等都与屈原联系在一起。
过端午节,是中国人两千多年来的传统习惯,由于地域广大,民族众多,加上许多故事传说,于是产生了众多相异的节名,而且各地也有着不尽相同的习俗。其主要内容有:女儿回娘家,挂钟馗像,迎鬼船,贴午叶符,给小孩涂雄黄,饮雄黄酒,吃粽子和赛龙舟等。除了有迷信色彩的活动已经消失外,其余至今流传中国各地。有些活动如赛龙舟等,已得到新的发展。突破了时间,地域,成为了国际性的体育赛事。
说到端午节,不得不提的一样东西就是粽子。端午节吃粽子是中国人的传统习俗。据记载,早在春秋时期,就出现了牛角状的“角黍”和用竹筒装米密封烤熟的筒粽。经过了上千年的发展,粽子的样子一变又变,人们还向其中加入了一些如猪肉,枣子等附加料,是粽子的品种更加丰富。一直到今天,年年五月初五,中国百姓家家都要浸糯米,洗粽叶,包粽子,其花色品种更为繁多。吃粽子的风俗,千百年来,在中国盛行不衰,而且流传到了朝鲜,日本及东南亚国家。
现在端午节这举家欢庆的一天,家家吃粽子。时至今日,端午节仍然是中国人民一个十分盛行的隆重节日。
岁月变迁说端午
2015级5班 韦力
“轻汗微微透碧纨,明朝端午浴芬兰。留香涨腻满晴川。彩线轻缠红玉臂,小符斜挂绿云鬟。佳人相见一千年。”当年苏轼挥毫写下这首颇具风味的小词,到如今已经隔了千载光阴,韶光流转,而今,又是一端午。
在我国南方的广大地区,曾生活着古老的民族百越族。他们生活于水乡,自比为龙的子孙,“断发纹身”以“像龙子”。在每年五月五日这一天,他们会举行盛大的图腾祭祀,其中一项重要活动就是在击鼓声中竞渡龙行独木舟,在水面上作竞渡的游戏,这便是龙舟竞渡习俗的由来。
在壮乡人民中,还流传着关于“渡河公”的传说。相传,混沌破后生出雷神,海龙王,布罗陀三兄弟。雷神与壮族的祖先布伯的争斗失败被擒,雷神哄骗布伯的一双儿女盘古兄妹放出他,拔下自己的门牙放到地里,不就长出了一只大葫芦,后来雷神水淹壮族大地,盘古兄妹躲到葫芦里而逃过一劫。现在,在广西的一些地方,每逢农历五月五傍晚,壮族人民就会聚集在河畔,吟诵着祈祷词,把制成的“渡河公”人偶系在孩童的脖子上,以期保佑孩子岁岁平安,人们还会将河灯顺水漂流,让何灯带去岁月的不幸与忧愁。
谈到端午,不由想到沈从文先生笔下那茶峒边城里热闹的端午节,边城人家在这一天穿新衣、吃鱼肉、用雄黄酒洒在额头上画“王”字。身强体壮的小伙子们赛龙舟、捉鸭子、莫不让人感受到生命的活力与喜悦。而男女主人公更是在这样一个欢乐的日子相识相恋,演绎出动人的悲欢离合。
端午节流传至今,各族各地的习俗都不尽相同,然而千年之下,千里之外,人们那一点美好的期待相应相似。再不必争论端午节的起源,再不必分述迥异的风俗。老人们空中念诵着“愿儿百事俱高”,望向小小孩童们的慈祥眼神,才是端午;母亲小心翼翼的给儿女手脚上系上无色丝线,心中无数美好想望,才是端午;声声鸣鼓中,龙舟上的小伙子们奋力前行,迸发出的无穷生机,才是端午。节日总会过去,但那幸福的愿景还留在人们心中。心里抱一点愿念,日子才会过得有声色,有滋味。民族的希望,也因此不灭。
光阴漫漫,何时,又是端午……
品一缕粽香,怀一代伟人
吴尚洁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时光逾越千年,屈子的慷慨悲歌如今仍回荡在我们耳边,清甜的粽香在端午的空气中弥漫,屈原的精神在时间的长河里流淌。
端午节起源于人们对屈子的纪念,他在黑暗的政治斗争中,始终保持着自己的高洁,毫不畏惧的去替人们发声,但是他最终选择了投入滚滚的汨罗江之中。得知此事,那些被屈原牵挂着的人们,他所关心的人民们,陷入无尽的悲痛,人们将包好的粽子投入江中,防止鱼儿破坏屈原的身体,又在江上划起龙舟,希望能早日找到这位伟人的躯体,年年如此,于是在农历五月初五吃粽子、赛龙舟便成了习俗,人们命名这天为端午节。如今,我们所见到的粽子样式层出不穷,新颖别致,,广阔的江面上划得龙舟也装扮得更加精美,人呢也得以在端午节这天和家人团聚,共度佳节。如今,人们为了端午注入了更多的新元素,在创新中将节日传承,在传承中体验节日的休闲和快乐,不过,这份快乐之中,我们似乎丢失了什么。
如今,提到端午节,人们往往会想到假期、吃粽子、赛龙舟或是一些商家的节日抢购、促销活动,很少有人想到屈原,或是有些人想到屈原,但却无耻地拿屈原投江的故事恶搞,时代的发展让端午节更趋于商业化和娱乐化。当家长带着孩子品尝各式各样的粽子时,去看热闹的龙舟比赛时,是否向孩子们传输过屈原的精神?再者,在端午节当天向友人、家人问候时,是否想过讲“端午节安康”比“端午快乐”更好一些,在祭奠屈原的日子里祝福“快乐”是不是不合时宜?有些人不免会想,不就是一个普普通通的节日吗?为什么要如此严肃认真。注重那么多细节呢?可是,若是真不重视,当听到韩国申请将端午节列为韩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时,为什么国人还要如此义愤填膺呢?因为我们非常清楚,端午节是为了几年我国的爱国诗人屈原的,而不是纪念别国的伟人,所以,希望我们不忘初心,常想起屈原的事迹和精神。或许,当你把“快乐”换成“安康”时,不仅表达了自己的美好祝愿,更是表达了对屈原的一种尊敬,或是有意识地让自己和对方从浮躁,盲目快乐的一个怪圈走出,转而去思考端午节的本来目的,去了解屈原是如何深切地同情人民,以至于“长太息以掩涕”;看他面对权势,发出了“宁溘死以流亡兮,与不忍为此态也”的呐喊;他即使历经挫折,仍坚定地说:“虽体解吾尤未变兮,岂余心之可惩?”他凭借着这种坚贞和高洁的品质,勤勉不懈地追求自我修养和美政治国的理想。他的精神值得我们铭记,值得我们共勉!
或许,这样一位伟人的离去给当时人民带来的悲痛我们无法深刻去体会,因为我们生活在一个和谐的时代。又正是因为生活在这样美好的时代,我们更应该记得,在剥开粽叶,粽香扑鼻的那一刻,心里有对屈原,以及像屈原那样爱护百姓的先人的感恩和敬意,并能传承和发扬她们的精神,这时,粽子给我们带来的就不仅仅是味蕾的美好体验,还有精神世界的充实。
千古旷世,粽香依旧清甜,赛龙舟的口号依旧响亮,也愿大家常怀伟人,愿屈子的精神永远闪光,代代传扬!
时清沐芳兰,蒲酒话升平
又是一年端午。
千年前的今天,汨罗江上传来一声轻响,《离骚》的余音共鸣。便震动了整个中原。人们乘舟赶来,在三闾大夫投河之处沉下来面制成的祭品,寄托心中的哀思,并定此曰为端午,把屈原与中国传统文化紧密相连。
时过境迁,纵使楚辞的哀婉依旧动人心神,但人们对屈原的缅怀却不可避免的淡去,取而代之的,是日益发展的端午文化。
端午正值盛夏,潮湿闷热,毒虫肆虐,于是人们挂艾草,佩香包,饮雄黄酒,还不忘蘸一点在孩子的脑门上画个王字,既取虎有生气的美好愿景,又祈求家人在这个夏季五毒辟易。端午与中医的结合是如此的自然而又亲密,中华民族的取法自然以抵御自然的精神在这一天体现得淋漓尽致,在这艾香萦绕的日子,就算是千年道行的蛇精也要虚弱得现出原形,何况一般的毒虫呢?劳动人民的念头就是如此美好而单纯。
都说挂艾食粽,艾草挂好怎么少得了粽子?本来用于贿赂鱼儿的点心如今成了百姓的佳肴。虽说随着时代的发展,粽子早就不局限于端午,但端午的粽子更有其独特的韵味。细腻的糯米均匀地铺在碧绿的粽叶上,妇人们根据家中口味填入各式的馅料,自古以来的甜咸之争为原本悲哀的节日多了几分观榆,咸口的嚷着猪肉板栗,甜口的少不了白糖枣泥,还有蘸着糖料的素粽,单纯的甜味随着软糯的口感能直接进入心底。当然少不得准备几个咸水粽,给猴急的孩子和年迈的长辈消化节庆的饱足。粽子的清香与艾草的药香萦绕缠绵相得益彰,并不浓烈的气息悠远绵长,随着端午的文化流传千年,将人与人的心灵紧急萦系。
改变的还有很多,泊罗江上急切的行舟变成了竞渡的龙舟,多了节日的喜庆;逢年过节的沐浴祈福的传统也与端午文化有机结合起来,浸透药草的洗澡水在洁净身体之外更多了几分养身的功效......诸如此类,不胜枚举。
纵然时代在前进,庆祝的方式在变化,但端午的核心内容依旧不变,龙舟的重点是江心,长长的艾草寄托对家人的住院,吃粽子时也还会想起千里之外,千年之前,有一个呐喊着的,崇高的灵魂。
又是一年端午,趁此佳节,共沐芳兰,且倾杯盏,共话升平。
一缕棕香绕时光
高二(12)班 韦竹舟
前行的脚步匆匆,我们总是急着追寻心中渴望,却错过生活中的许多美好,中国传统节日很多,但唯独有端午,棕香萦绕,极具文化精神内涵,并不是一颗粽子,就能代表的。在现代生活中,假期是用来放松享受的,但别忘却了,在节日假期中,回归传统,品味节韵。
端午节伊始,是为了纪念一位伟大的爱国诗人——屈原。他投江自尽之时,当地人民为了保护他的尸首,防止被鱼吃食,便用粽叶报了饭团投入江中,发展到后来的粽子。端午节还要赛龙舟,喝雄黄酒,挂菖蒲艾草等习俗。习俗各地有所不同,但有一共同特点,都含有祈求平安,幸福之意在,每一个节日都有其独特的情怀。端午节这一时节,是我们华夏民族学习先人高尚品德,弘扬传统的好时节。
“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这是屈原《离骚》中的句子。古往今来,多少人屈原为榜样,被他的精神所感动,折服于他的文采。汨罗江水滔滔,不及屈原满腔热血。“诚既勇兮又以武,终刚强不可凌。”此句出于《国殇》,从屈原的每一篇佳作,你都可以有所心得体会。刘安称他可与日月争光,苏轼赞其“吾闻终其身征慕而不能及其万一者,推屈一人身。”梁启超誉他为“中国文学的老祖宗。”这一节日,为其而设,我们怎能忘却,怎能不向他学习。传统文化和优秀精神领袖对人的影响是潜移默化的。当你深受我国优秀传统文化影响,又怎会忘却心中这一方地?又怎会在利益面前,出卖祖国?又怎会在战场上,懦弱,逃却。在这一个节日,怀念这一伟人,爱国之情满腔,建设祖国豪情万丈。千古流芳的伟迹,是永远抹不去的。
除了屈原所留的精神瑰宝,我们还有许多民俗文化去传承。粽子,这一端午节标准象征,近年来随着现代生活的发展,口味,形状变得多样化。可不少人还是怀念奶奶辈做的粽子。雪白的粽米,青绿的绿豆,精心烧制的卤肉,香软的板栗,两片大小相近的粽叶紧紧包裹,紧紧的稻绳缠绕,一个粽子就初步告成了。怀念奶奶辈的粽子,因为熟悉的味道陪伴了多年,奶奶们的手艺惊艳了岁月,温柔了时光,并未朝夕之间就能学会,也不会机器冰冷的动作所制。趁时光尚早,斯人还在,陪伴是最温暖的方式,陪老人度过节日。
吃罢龙舟,水乡人民便可到当地河道一争高下了。提到赛龙舟,脑子里便会浮现沈从文《边城》中,仅用文字就描绘出的人间画卷。若干身体结实,手脚伶俐的小伙子,在龙舟中蓄势待发,每一艘龙舟都色彩鲜艳,每个小伙伴都神采奕奕。比赛开始,锣手鼓手使劲敲,声响如雷鸣。吊脚楼上,妇女儿童争相加油喝彩。水边石阶人挤人,好不热闹。赛龙舟,亦传达的是一种竞争向上的精神,壮志激昂,是我们前进路上不可缺少的。何时何地,一往直前,勇敢坚毅,不都是我们中华民族的精气神吗?
节日,亦是一种传统文化,是一种财富,架起我们前进的阶梯,增强我们的民族认同感,为我们的精神提供栖息之所。是永远的心灵家园。
一鸣礼炮道祝福,一道清晖贺团圆,一抹青烟祭先人,一缕棕想绕时光。中国,一个千年的文明古国,先祖留下这么多精神有意义的节日。在不同的节日中,都有一份礼遇,有那份愿景。时光匆匆,情怀不会相遥远逝去。不忘节日的习俗,不忘屈原的高洁品质,不将这一灿烂瑰宝遗落在历史长河中。东隅已逝,桑榆非晚,道一声端午安康,轻嗅一缕棕香。
端午小记
15级17班 吴阳宏
有一句俗话说得好:“节分端午自谁言,万古传闻为屈原。”农历五月初五是中华民族的传统佳节——端午节。端午节的由来有很多种传说,其中流传最广的要数纪念伟大爱国诗人屈原之说了.在这一天,全国各地会举行各种庆祝活动,如赛龙舟、吃粽子、挂艾草、配香囊等。
屈原是中国最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之一,也是我国已知最早的著名诗人,世界文化名人。他创立了“楚辞”这种文体,也开创了“香草美人”的传统。据历史记载,在公元前278年农历五月初五,秦军攻破楚国国都,楚国大夫、爱国诗人屈原听到秦军攻破楚国的消息后,悲愤交加,心如刀割,但是始终不忍舍弃自己的祖国,在写下了绝笔作《怀沙》之后,抱石投入汩罗江,以自己的生命谱写了一曲壮丽的爱国主义乐章
一个渔民把糯米制成的饭团抛向水中,说是让鱼龙虾蟹吃饱了,据说糯米可以粘住鱼的嘴,就不会去咬屈大夫的身体了。人们见后纷纷仿效。一位老医师则拿来一坛雄黄酒倒进江里,说是要药晕蛟龙水兽,以免伤害屈大夫。后来为怕饭团为蛟龙所食,人们想出用楝树叶包饭,外缠彩丝,发展成棕子。以后,在每年的五月初五,就有了龙舟竞渡、吃粽子、喝雄黄酒的风俗。赛龙舟,是端午节的主要习俗。相传起源于古时楚国人因舍不得贤臣屈原投江死去,许多人划船追赶拯救。他们争先恐后,追至洞庭湖时不见踪迹。之后每年五月五日划龙舟以纪念之。借划龙舟驱散江中之鱼,以免鱼吃掉屈原的身体。竞渡之习,盛行于吴、越、楚。划龙舟分游江、招魂、竞渡、回舟四个程序,有一整套的锣鼓和唱腔,其中竞渡虽然热烈,但招魂最为感人。端午节这天,龙舟比赛自然是最有看头。江两岸,人山人海,锣鼓喧天,鞭炮齐鸣,热闹非凡,江上七条龙舟飞渡,岸边数千名群众观战。场面之壮观,气氛之热烈,令人惊叹。
端午的重中之重当然是粽子了。起初,粽子里只有糯米和红豆。随着社会的发展,粽子现在已经有了两大派别——咸粽和甜粽。我的口味自然是偏向咸粽,尤其是肉粽。当然,肉粽的内涵也是极其丰富的。除了基本的糯米,猪肉和红豆外,还有这极为浓香的板栗。一口下去,唇齿留香。不仅如此,就算吃了很多,我还是忍不住要去吃下一个,那美味真叫人回味无穷。有了肉粽,自然也少不了甜粽。我家的甜粽是那种不放料的空粽子,蘸着糖吃,甜滋滋的,是饭后甜点的不二选择。
在我们在欢庆佳节的同时,也要多陪陪家人,度过更有意义的节日。
又是一年端午节
1517班聂晨威
农历五月初五,是中华民族千百年流传下来的传统节日——端午节。每当这天,不论南方还是北方,都有过端午的传统。然而细细看来,南北方的端午习俗也会有所不同。
端午从何而来?也许你首先会想到的是为了纪念我国古代伟大的爱过诗人屈原。其实,有关端午节起源的说法也是五花八门,例如“纪念介子推”、“纪念伍子胥”等说法。而找字面上说,“端”字有“初始”的意思,“端午”即为“初五”。而五月又为“午”月,渐渐演变出了“端午”的说法。另外,端午也有许多别名,比如浴兰节、女儿接以及诗人节等。由于中国幅员辽阔,名族众多,又有许多民间故事传说影响,形成了南北端午习俗的差异。
在端午节这天,无论东西南北,家家户户必不可少的东西就是粽子了。粽子虽说是端午节最具代表性的食品,而对于南北方来说却不大一样。由于南北方饮食习惯的不同,南北粽子最大的差异就是粽子的品种。北方的粽子宛如北方的人,个个都是大个头。在市场上一班以糯米粽为主。北方粽大多是甜粽,多以红枣、蜜枣或豆沙做陷。有些地方还习惯用黄米包粽子。黏韧而清香,别具风味。往往再配上煮鸡蛋以备食用。而南方粽子也像南方人般小巧、玲珑而精致。南方粽子外形较为多变,除了标准的四面体形,还有长方体形、圆柱体形等。而其更为多变的是粽子的内陷,以咸子为主。除了豆沙粽,鲜肉粽、板栗粽和蛋黄粽基本成为主流。还有一些以鸡肉丁、鸭肉丁、烧肉、冬菇以及绿豆等调味配料。南北粽子各具特色,丰富了我国粽子文化。
当人们吃过粽子后,便开始想要找些乐子。在端午的众多活动中,要数赛龙舟最具代表性。赛龙舟普遍存在于南方,毕竟是江南水乡嘛。而在北方,则多是以划旱龙、舞龙船的形式。场面也是热闹非凡。然而我从小在南方成长至今,映象中亲眼见过赛龙舟的场面也没有几次。但尽管当时年纪尚小,到了现在记忆大多模糊了,而唯有那震撼人心的擂鼓声和那扣人心弦的呐喊声最为刻骨铭心,令我至今记忆犹新。
现在这个时代的节奏快的很,快得远远把龙舟甩在后面,不见了踪影。如今人们对传统节日的重视远不如从前。而端午在大多数人心中也只剩下了假期和粽子。只有当人们放慢脚步,回首过去,才回真正感受都端午浓厚的传统文化气息。
一成不变的端午
1517班 杨钰丹
过去的十几年中,每年的端午我都会回家,与家人亲戚共同度过。今年也不例外。当我回到远在学校百公里外的家中时,我和许久未见的父母来了个深情的拥抱,互道平安。
第二天早上,我们家和亲戚们都聚在我舅舅的院子里——和过去的那些年一样——大家一起包粽子。舅舅拿出前两天摘下收好的粽叶和禾稿、一大盆糯米、红豆、绿豆等配料。舅娘则取出一挂猪肉。然后给每个人分配任务:给猪肉焯水切块,洗刷粽叶,淘米,筛洗豆子……每个人的任务还是和去年一样。
包粽子的准备都做好以后,大家把刚刚弄好的材料放到一起,围坐材料开始包粽子。虽然这是大家一年才做一次的工作,但没有一个人动作生疏:拿起两片长短相近的粽叶从中央合成漏斗状,依次放入糯米、豆子、猪肉、糯米,在这“漏斗”快满时合上两旁的粽叶,再拿过一根长长的禾稿绑好,一个粽子就做好了。
包粽子时,婆婆问我的侄女:“你知道端午节是怎么来的吗?”侄女摇摇头说不知道。其实婆婆每年都会问这个问题,只不过以侄女这样还在读幼儿园的年纪来说是记不住的。婆婆抱起侄女,说道:“让姥太来和你讲个故事。在很久很久以前,有位叫屈原的诗人……”,婆婆每年端午都会讲这个故事,但从没有人因此厌烦,都像是第一次听一样认真,但手上的动作没有因此减慢。“……所以人们为了纪念屈原,就把每年的五月初五订为端午节,粽子也就成了人们端午节一定要吃的食物。”当婆婆讲完端午节的故事时,侄女似是想了一会,又跑去看电视去了。这时我们的粽子也快包好了。粽子包好后大家把它们端到厨房去蒸。在这段时间里大家就在一起聊着。
半个小时后,粽子出锅了。我品尝这亲手做出的粽子,不禁感叹,这味道和过去的十几年一样,令人满足,令人遗憾。满足于自己劳动成果,遗憾于屈原的报国无望。或许这就是端午的含义吧,以己报国。
我们这里所留下的端午的习俗只有包粽子,每年端午只有这个活动,但是无论时间怎样流逝,每年端午节包粽子时大家都会聚在一起,就像几年前,十几年前,几十年前一样,一成不变又千变万化。
2017年5月30日
我家乡的端午习俗
2015级18班 石非凡
每年的五月初五,中国人民都会过上和和美美的端午节,大街小巷都洋溢着祥和2安宁。
南宋陆游有《乙卯重五诗》,诗云:“重五山村好,榴花忽已紧。粽包分两髻,艾束著危冠。旧俗方储药,赢躯亦点丹。日斜谷事毕,一笑向杯盘。”简叙了端午当天诗人赏景、吃粽子、戴艾草,以及储药配药之事,在日落之时终于忙完,可以坐下来品味美酒佳肴了。诗中作者的放松与愉悦可谓显而易见,身处山村,怡然自得。那在现代都市,紧张的节奏下的端午又是怎样的呢?
在有“山清水秀地干净”之称的广西柳州,端午节这天也是热闹非凡,上班一族挣脱了平日的束缚,享受这难得的假期,他们中有的其家出游,也有的在家小憩。在异乡的游子们回到故地,与家人短暂的相聚。一桌香味诱人的饭菜,凝结这浓浓的思念与眷恋,人们终于能放下手中的繁琐之事,坐下来与家人吃上一餐团圆饭,一派幸福的景象,甚是美好。这便是在家的好景了,出游同样也有好景。五月初正值春夏之间,阳光饱满柔和,山林青葱叠翠,正是旅行出游的大好时光,所以也不妨外出,去欣赏那靓丽的风景。选择何种方式过节自然任君选择,在吃的方面柳州人也相当重视。
一团糯米与几块鲜嫩的猪肉,加以绿豆,塞进芦苇叶或者竹叶,烹制加工后形成一顶绿色小帐篷。这一段可谓人尽皆知。但是爱辣味的柳州人又怎会甘于吃粽子呢?于是熟透的淡黄色糯米粘上了柳州本地特有的辣椒酱,便也成了一道独特的美食。
吃喝玩乐都有了,传统的习俗也不丢,家家户户门前悬起了艾枝艾草,寓意驱邪保平安,也给素来平淡的门户带来了自然的气息,更使得本来就温馨的家愈来愈有安全之感。
满城端午意,处处柔思情。五月初五的柳州和谐美好,人们沉醉在思念与亲情,成为这天美好的风景。
纪屈原
1520 韦湧波
农历五月五日的端午节,以纪念伟大诗人屈原为主题的传统节日。自魏晋南北朝以来,屈原的爱国精神和感人诗词已广泛深入人心,而他的爱国情怀也在中国人民的心中生了根!由此,端午节赛龙舟、包粽子、挂艾叶等民俗文化,都与纪念屈原联系在一起,成为中华民族两千多年的传统习俗。我想,学习屈原的爱国意志、奉献祖国的崇高精神,是提高国民素质的关键所在。
然而,当今社会上道德沦丧、背弃国家的渣人依旧存在;黄赌毒的群体依然庞大;唤醒世人的爱国意识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江流千古说旧事,龙舟飞桨悼屈公。”端午节便是复兴中华传统文化的信号,虽然屈原离开我们两千多年了,但千百年来,屈原文化与屈原精神滋养了一代又一代的华夏儿女和仁人志士。回顾历史,缅怀这位“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而且以天下事为己任的爱国诗人,来激发人们的爱国之情,提升自我的精神境界。同时,继承屈原身上那种中华民族最不能缺的、最可贵的东西——国魂!这是一种能催人奋起的强大精神动力,是可以实现社会和谐,国家富强,民族振兴的强大力量。我们也应共同努力,忠贞爱国。
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屈原的“善政”,体现在举贤授能,主张国富法立。在当时看来,就是不分贵贱,把真正有才能的人选拔出来,治理国家。可谓是用心良苦。他的死,体现对祖国的无限忠诚及“不与日月争光”的人格魅力。正如他所言:知死不可让,愿勿爱兮!乃真英雄是也。
“竹死不变节,花落有余香”一个伟大的爱国诗人陨落,但是他无法泯灭的爱国主义精神永远活在人们心中,也逐渐融入了中华民族的血脉之中。今天,我们纪念屈原,是要让我们和后人永远传承和发扬屈原精神,创造出新时代的文化历史,这才是中国传统节日的灵魂。
也许没人记得汨罗江,但不会没人记得屈原《离骚》《怀沙》。.......端午节正是以传统文化为载体,呼唤时代正能量!让每一个中国人都成为正能量的传播者和受用者;让民族凝聚力、民族自豪感更加厚实,让全球化的中国,变得更具韵味,更显传奇!
屈原文化,屈原精神,不灭不休,亘古长存!
又是一年端午季
2015级 陈坤
“节分端午自谁言,万古传闻为屈原”,这是民间俗语,直接点名了端午节的来源。不错,正是屈子抱石自投于汨罗江,渔民们用竹筒装着稻米投入江中,为防鱼虾损坏屈原的身体,端午节的一系列风俗便由此而起,传承千年。今天又是端午佳节,在粽子飘香,扫洒挂艾之际,便让我们再一次回溯端午佳节的发展。
端午节的起源,便是前头所提的屈原投江的故事。屈原是我国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其开创的“楚辞”问题在中国的发展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开创了“香草美人”的传统。二屈原同时是一位爱国诗人,当他得知楚国被秦国灭国后,内心悲愤交加,写下了绝笔作《怀沙》后变字头与汨罗江中。屈原本是楚国名臣,无奈遭人诬陷,不得重用,可屈子心怀国家,国亡便是身死时。而爱戴屈原的民众得知屈子投江之后,纷纷用竹筒装米投入江中,一方面是防止鱼虾损坏屈原的遗体,一方面,这也是一种祭奠的方式,久而久之,就演变成了今天包粽子,赛龙舟等一系列节日习俗了。
这几天是端午假期,基本每家每户都会包粽子,而在大江南北,不同地域的人民的粽子馅料总是不一样的,据我所知的有鲜肉的粽子,八宝粽子,红枣粽子,豆沙粽子,不只是很么原因,在我家的老家,大家只包肉粽和凉粽。肉粽可以说是一份饭了,软糯的糯米包裹着腌好的五花肉,再加些绿豆和板栗,出国之后宗思慧遭到孩子们的哄抢,吃的脸上和手上全是米渣,大人们在这时总是会笑着骂着赶孩子们乖乖洗手去。这是节目之中温暖的一幕,也是我记忆中的端午。二凉粽是单纯的糯米粽子,粽子经过某种植物汁液的浸泡之后有些发黄,在经过水煮后就彻底变黄了。你可以单咬一口,淡淡的植物清香伴随着软糯的诺米绽放在口腔之中,若是在沾一点新鲜的蜂蜜,那可谓是民间极品。
讲完了吃货们感兴趣的话题,我们再讲讲其他的习俗吧。苏桦说道:“清明插柳,端午插艾”,在端午节这天,人们还要扫洒家中,在门楣上插菖蒲,艾草,据传说可以辟邪。除了挂艾草,端午还有一项集体庆祝活动,那边是划龙舟,划龙舟据说是起源自渔民们借划龙舟驱散鱼虾,以护屈原躯体发展而来。传承到了现在,只要是临江临河的地方,在端午节这几天,都会举行龙舟大赛。在如同阵阵惊雷的鼓声中,龙舟上的青年男子开声吐气,手中的桨极大水面,龙舟在江河上轻盈地前进着,几只龙舟齐头并进,直到终点处才会分出胜负,岸边的群众更是激动,加油声,呐喊声,口哨声,声声不息。端午节便是在这种喜气洋洋的气氛中度过的。
端午节是一个古老的节日,一个美好的节日,可在前些年险些被韩国抢先申遗。这表示着什么?这表示这我们队这传统节目并不是很关注。节日不仅是放假,更是一种传承,这其中蕴含着的,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所以让我们关注去传统节日,在新时代将其传承并发扬光大吧!
用户登录
还没有账号?
立即注册